北大4位教授獲北京大學-中國光谷成果轉化獎
針對腫瘤、多藥耐藥細菌感染、器官纖維化等人類重大疾病,他帶領北大科研團隊在創(chuàng)新藥物研發(fā)與產業(yè)轉化方向作出突出成績。
合成化學、化學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協(xié)同助力創(chuàng)新藥物開發(fā),為人類疾病生物學研究從理論到實踐提供關鍵支持。
2024年度“北京大學-中國光谷成果轉化獎”獲獎者、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雷曉光教授在多種重大疾病的新藥研發(fā)領域作出重大科研進展及成果,他的獲獎成果為“多個一類新藥開發(fā)與科研轉化”。
雷曉光教授及其帶領的北大科研團隊長期致力于探究人類重大疾病的分子機制和后繼轉化醫(yī)學與新藥開發(fā),在創(chuàng)新藥物研發(fā)與產業(yè)轉化方向做出了多項突出成績,目前已開發(fā)四類“first-in-class”的候選藥物,應用于系統(tǒng)性炎癥、纖維化疾病、肝膽疾病等多種疾病治療中。目前,他的課題組與國內外多家著名制藥企業(yè)開展了緊密的科研合作,共同推進針對腫瘤、多藥耐藥細菌感染、器官纖維化等人類重大疾病的創(chuàng)新藥物研發(fā)。
代表性新藥開發(fā)成果01 其科研團隊與瑞士羅氏制藥公司合作開發(fā)的針對多藥耐藥革蘭氏陰性菌(“超級細菌”)感染的新一代抗生素候選藥物已獲得多個國內外發(fā)明專利授權,目前正在做臨床申報;如經批準上市,該藥物不僅能克服目前臨床上難以解決的細菌耐藥問題,也能產生重要的社會經濟效益。02 針對器官纖維化疾病治療,他的團隊與生科院吳虹團隊合作,成功開發(fā)出一種靶向轉錄因子的,具有高成藥性的小分子抑制劑,有望成為用于治療相關纖維化疾病的“first-in-class”候選藥物。03 近期,雷曉光教授團隊還在肝膽疾病的新藥開發(fā)領域取得重大科研進展。針對具有嚴重瘙癢副作用的臨床治療藥物奧貝膽酸開展了藥物化學改造,獲得了全新的候選藥物分子,并證明其在保持治療活性的同時不再激活癢受體,從而不會產生瘙癢副作用。相關工作發(fā)表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該團隊也正在積極地推進相關創(chuàng)新藥物開發(fā)。
具身智能是指一種依托物理身體能夠通過感知、Kaiyun官網 登錄入口決策、行動與環(huán)境進行交互的能力,人形機器人則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具身智能技術的轉化發(fā)展大大增強了人形機器人的感知、語言交流、導航、靈巧操作和自主學習能力,使其能更自然地與人類協(xié)作并執(zhí)行更復雜的任務,從而在多個領域拓展應用潛力,積極應對我國面臨的老齡化、少子化和勞動力短缺等重大社會挑戰(zhàn)。
2024年度“北京大學-中國光谷成果轉化獎”獲獎者、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王鶴秉持著讓人形機器人服務于千行百業(yè)、千家萬戶的信念,長期致力于具身智能探索和技術轉化。他的獲獎成果為“具身智能技術”。
王鶴主要聚焦于具身智能這一前沿領域,在材料無關的抓取、可泛化的物體操作、3D尋物導航和靈巧手數據集等方面實現了技術成果的有效轉化。“銀河起航,通用無疆”是他給銀河通用機器人G1的宣傳語,他也在這片尚待開墾的無疆田野里敢為人先、開拓邊界,在全球產業(yè)之戰(zhàn)中勇攀高峰。獲取足夠多的數據是具身智能發(fā)展的難點,經過基于本土情況的思考和落地場景的商業(yè)化考量,他選擇all in “Sim2Real(從仿真到真機的遷移)”,即主要依靠合成仿真數據,突破了特斯拉、Google都選擇用“遙操”采集數據的先例,極大地降低了成本。
目前,銀河通用已推出全球首例可以線下真機展示泛化干活技能的大模型機器人Galbot G1。據銀河通用透露,Galbot目前在國際范圍內首次實現了成功率在95%以上抓取隨機堆放、從未見過的透明、高光等物體,甚至已進一步掌握類似開柜子、開抽屜、晾衣服等泛化操作技能。針對商業(yè)領域無人值守以及工廠、車廠的應用場景,銀河通用也已經與美團、奔馳、極氪等頭部企業(yè)合作。王鶴的具身智能技術成果將深刻影響多個領域,為我國社會的勞動力短缺等未來挑戰(zhàn)提出新的方案。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凸顯、人民對生活質量要求提升的背景下,高精、高效牙齒修復需求激增??谇粩抵欠律夹g是突破傳統(tǒng)牙齒修復的重要技術,包含掃描、設計、制造、材料等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我國相關基礎研究與產品開發(fā)極度匱乏的“卡脖子”領域。
2024年度“北京大學-中國光谷成果轉化獎”獲獎者、北京大學口腔醫(yī)學院口腔醫(yī)學數字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虎響應“健康中國、健康口腔”的號召,專注精智仿生自主創(chuàng)新研發(fā),為牙齒缺損缺失患者造福。他的獲獎成果為“口腔數字化精準仿生修復技術與材料研發(fā)”。
陳虎很早就關注到口腔數字仿生領域。他所在的北京大學口腔醫(yī)院口腔醫(yī)學數字化研究中心團隊率先深入探究牙頜三維模型數字化核心技術,成功開發(fā)包括“大跨度牙頜無中斷高精高效掃描系統(tǒng)、功能易適數字化全口義齒、可摘局部義齒人工智能設計制造系統(tǒng)、前牙美學仿生修復陶瓷材料”等在內的多項先進口腔修復技術。這些技術可實現義齒修復過程的高效精準運作,達成患者佩戴后的個性化功能美學完美匹配。團隊歷經10余年攻堅,原創(chuàng)“口腔數智仿真修復”核心技術體系,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以主要發(fā)明人的身份獲得30余項發(fā)明專利授權,Kaiyun官網 登錄入口完成多項技術轉化。這些技術在填補國內相關領域空白的同時,也實現了進口替代,推動中國自主高端產品在全球牙科市場實現“零”的突破。其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據重要份額,并暢銷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年應用量超過3000萬例。這些成果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日內瓦國際發(fā)明展金獎等多項榮譽,不僅顯著提升了中國牙齒修復的技術水平,也為全球患者帶來了更優(yōu)質的醫(yī)療體驗。陳虎及其團隊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踐行社會責任,未來將繼續(xù)引領口腔數智修復技術全面升級,推動口腔醫(yī)療邁向新輝煌。
實現漢字字形高效建模與自動生成,解決“海量漢字字體如何進入計算機”的難題,他為漢字在信息時代更好地發(fā)展與傳播提供技術支持。
2024年度“北京大學-中國光谷成果轉化獎”獲獎者、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連宙輝副教授十余年來聚焦于面向文字應用的圖形圖像生成理論和技術研究,近年來取得重要進展,他的獲獎成果為“中文字庫自動生成技術及系統(tǒng)”。
連宙輝致力于實現漢字字形的高效建模與自動生成,帶領團隊與合作伙伴研發(fā)“中文字體智能化輔助設計與自動生成技術及系統(tǒng)”,在多項關鍵技術中取得重要突破,顯著提升各類中文字體開發(fā)效率、降低中文字庫制作成本。這使得大規(guī)模制作各種書寫與設計風格的高質量中文字庫成為可能。研究成果以技術轉讓方式應用于方正手跡、方正電子、華為、金山WPS等企業(yè),相關中文字體產品廣泛應用于個人手機電腦、出版印刷、廣告設計、媒體宣傳等領域,相關技術和系統(tǒng)還應用于北京冬奧官方字體設計和國家新聞出版署“中華字庫工程”。連宙輝以第一完成人身份榮獲2023年北京市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2021年度中國專利優(yōu)秀獎等獎勵,為漢字在信息時代更好地傳播與發(fā)展、增強文化自信與認同、提高社會效益提供重要動力。
2022年,北京大學設立“北京大學-中國光谷獎學金”,分為“學生獎學金”和“成果轉化獎”。其中,“北京大學-中國光谷成果轉化獎”的設立,是為進一步推動北京大學產學研工作,鼓勵教職工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服務國家科教興國戰(zhàn)略、人才強國戰(zhàn)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獎勵北京大學取得重要科技成果并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在職科研人員。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lián)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QB 北京大學席瑞斌團隊提出單細胞轉錄組混合細胞類型的基因調控網絡推斷框架
北京大學研究團隊:通智測試——基于動態(tài)具身物理社會交互環(huán)境的通用人工智能測試 Engineering
圖靈獎得主John E. Hopcroft&北京大學郭耀教授:解讀信息時代的計算機科學課程和教學